1. <tbody id="a3fny"></tbody>

    <th id="a3fny"><track id="a3fny"></track></th><tbody id="a3fny"><track id="a3fny"></track></tbody>
  2. <button id="a3fny"><object id="a3fny"></object></button>

      <tbody id="a3fny"></tbody>
    1. 世界快報:《救命飲食》:我要怎么獲得蛋白質?

      2023-02-25 15:17:51     來源:騰訊新聞

      打印 放大 縮小

      近年來,人們對疾病、營養的看法早已發生轉變,科學飲食、營養學知識被愈加重視。有著“世界營養學界的愛因斯坦”之稱的T·柯林·坎貝爾教授認為,當前的營養學研究往往忽視人體的復雜性。那么,有著不可逾越崇高地位的蛋白質,究竟是如何被塑造至今的?

      原文作者 |T·柯林·坎貝爾、托馬斯·M·坎貝爾


      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      《救命飲食:中國健康調查報告》(十年增訂版),[美]T·柯林·坎貝爾 [美]托馬斯·M·坎貝爾 著,呂奕欣 倪婉君 張家瑞 譯,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1月版

      人們為什么深信蛋白質

      只出現在動物肉制品中?

      我的整個生物醫學研究生涯全都在繞著蛋白質打轉。我在普通的研究室工作過,也曾前往菲律賓為營養不良的兒童提供飲食,甚至還進入擬定全美健康政策的政府會議室。無論走到哪里,蛋白質宛如一條聯結過去與現在營養知識的紐帶,因為長久以來,蛋白質一直有著不可逾越的崇高地位,其重要性已經滲透飲食和健康的實踐,甚至在專業層面徹底影響了我們的生命存續。

      關于蛋白質的描述,一部分是科學,一部分是文化,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神話。我想起歌德的一段話,這是我的朋友霍華·李曼告訴我的,李曼是個優秀的講師與作家,也曾自己經營牧牛場。歌德曾說:“我們最擅長把顯而易見的東西隱藏起來?!逼鋵?,蛋白質不為人知的故事就是這段話最好的寫照。圍繞蛋白質的教條幾乎都直接或間接、批評或引導著生物醫學研究的每種思想。

      紀錄片《地中海飲食之旅》(2007)劇照。

      1839年,荷蘭化學家葛哈德·穆德勒發現了蛋白質這種含氮的化學物質,從那以后,蛋白質儼然成為所有營養素中最神圣的一種。事實上,蛋白質(protein)這個詞源于希臘文的proteios,意思就是“最重要的”。

      這引出一個問題:這種營養素到底為什么會受到人們一窩蜂的瘋狂追捧,特別是使人深信蛋白質只出現在動物肉制品中?有人推測,那是因為人們相信吃下動物類食物,就能獲得力量、耐力和敏捷性。這或許也與人類想控制其他有感知能力的生靈的欲望有關。但無論動機如何,在19世紀,蛋白質幾乎是肉類的同義詞,這個觀念已與我們共存了一百多年,對我們的飲食觀念和習慣產生了莫大影響。當我說到“蛋白質”時,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中的食物可能是牛肉。若真如此,讓我告訴你,你絕不是唯一一個這樣回答的人。

      關于蛋白質,有許多最基本的問題是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的,比如:

      ?什么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?

      ?一個人每天究竟該攝取多少蛋白質?

      ?植物蛋白跟動物蛋白一樣好嗎?

      ?需要在植物性食物中加肉才能獲取完整的蛋白質嗎?

      ?該不該食用蛋白粉或氨基酸補充品,尤其是活動量大的人或運動員?

      ?需不需要攝取蛋白質補充品,以促使肌肉生長?

      ?素食者從哪里攝取蛋白質?

      ?吃素的孩子沒有攝取動物蛋白,能健康成長嗎?

      對于這些常見的問題或疑慮,許多人都有一個基本觀念:肉就是蛋白質,蛋白質就是肉。這種觀念起源于一個事實:動物性食物的“精髓”就是蛋白質。如果制造商把肉品與乳制品的脂肪去除,我們仍然會認得這些肉與乳制品—常見的瘦肉切片和脫脂乳品都是如此處理的。不過,假使我們把動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質去除,那么剩下的東西就和原來的完全不同了,比如沒了蛋白質的牛排,就只剩下一攤水、油脂與少量的微量營養素—這樣的東西誰要吃呢?總之,若一種食物被認為是動物性食物,它就一定含有蛋白質。蛋白質是動物性食物的核心成分。

      早期的許多科學家都是蛋白質的忠誠擁護者。例如,優秀的德國學者卡爾·沃伊特(1831—1908)知道男人每天只需要48.5克的蛋白質,但因為當時的文化偏好,他建議的每日攝取量竟高達118克。由于蛋白質等于肉,因此每個人都希望餐桌上能擺上許多肉。如同我們渴望擁有更大的房子或跑得更快的車子,沃伊特認為,好的東西永遠不嫌多。

      動物蛋白占總熱量的比例。

      20世紀初期,許多知名的營養研究者都是沃伊特的學生,比如馬克斯·魯伯納與艾特瓦特,這兩名學生都很遵行老師的教誨。魯伯納曾說,攝取蛋白質(也就是肉)是文明的象征:“攝取大量的肉,是文明人的權利?!倍赝咛睾髞碓诿绹r業部成立了第一個營養實驗室,身為美國農業部的主管,他建議每天攝取125克蛋白質(現在的建議攝取量是55克)。我們之后會看到,這個數字對美國農業部有多么重要。

      就這樣,這個文化偏見根深蒂固地進入我們的生活。如果你是文明人,你就會吃大量的蛋白質;有錢人吃肉,窮人的主食則是植物性食物,如馬鈴薯和面包。有些人認為,社會階級低的人之所以懶惰無能,就是因為吃的肉或蛋白質不夠多。19世紀蓬勃發展的營養學領域隨處可見這種精英論與傲慢的觀點,它們滲透每一場關于蛋白質的思考辯證,讓所有人都認為越多越好、越文明,甚至越有靈性。

      20世紀初的英國知名醫生馬凱少校頗能道出這段可笑又不幸的歷史。他曾在1912年駐扎于英國殖民地印度,負責辨認、挑選印度部落中優秀的戰士。他曾說,攝取蛋白質較少的人“體格差,常常畏畏縮縮,帶著娘娘腔”。

      “我要怎么獲得蛋白質?”

      我們所攝取的熱量大多來自蛋白質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這幾種常量營養素,再加上水分,差不多就是食物的全部重量。其中還包括少量的維生素與礦物質,即“微量營養素”。所有人都需要一點點微量營養素(毫克或微克)以維持最佳健康狀態。

      在這么多營養素中,蛋白質可說是最神圣的一種,它是我們身體中最重要的成分,種類多達數十萬種,以酶、激素、結構組織及運輸分子等形態運作,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。蛋白質是由數百或數千個氨基酸所組成的一串長鏈,而依據不同算法,氨基酸又可以分為15~20種。每隔一段時間,蛋白質就會老化而需要更替,因此我們要攝取含有蛋白質的食物來幫助蛋白質更新。經過消化,蛋白質能提供新的氨基酸基礎材料來制造新的蛋白質。各種食物的蛋白質含量不同,取決于這些食物能提供多少必需氨基酸,以替代我們體內老化的蛋白質。

      紀錄片《地中海飲食之旅》(2007)劇照。

      將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拆解與重組的過程,就像有人給了一串彩色珠子來替代我們遺失的一串舊珠子,但這串新珠子的排列方式并不同于遺失的那串,因此我們得弄斷珠串,收集這些珠子,再重新組合,讓彩色珠子的排列順序和我們失去的那條一樣。但若少了藍色珠子,那么在編一條新串珠時,速度就會變慢或停滯,直到拿到更多藍色的新珠子才會恢復。攝取營養來為身體組織制造新蛋白質、替代老化的蛋白質,概念大概就是如此。

      人體組織所需要的氨基酸(彩色珠子)大約有8種必須從食物中攝取,這些人體無法自行制造的氨基酸,稱為“必需氨基酸”。就像串珠子的比喻一樣,如果我們所吃的食物中少了哪怕其中一種氨基酸,新蛋白質的合成就會減緩或停滯—此時,蛋白質質量優劣的概念就出現了。所謂最好的食物,只不過是指經過消化之后,能夠提供正確種類與數量的氨基酸,以有效合成人體新組織的蛋白質。

      那么,吃什么最能有效提供基礎材料,幫人體的蛋白質更新代謝呢?答案是:人肉。人肉蛋白質含量恰到好處,最符合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。不過,我們的同胞可不是用來吃的,所以只好選擇“次佳”的蛋白質:其他動物。其他動物和我們蛋白質的含量很相似,因為它們提供的每一種必需氨基酸的量非常接近我們所需要的量。這些蛋白質功效很強,因此被稱為優質蛋白質。在動物性食物中,蛋奶類的氨基酸和人類蛋白質最為匹配,因此也被認為質量最好?!暗唾|量”的植物蛋白可能會缺乏一種以上的必需氨基酸,但就整體植物蛋白而言,依然具備全部的必需氨基酸。

      所謂的優質,是指食物中的蛋白質用來促進生長的效率。如果說最有效率的就是最健康的,那么上述的說法當然很對,但事實并非如此—“效率”及“優質”兩個詞是會誤導人的。其實,有許多非常有說服力的研究指出,“低質量”的植物蛋白雖然合成新蛋白質的速度較慢,但相對而言較穩定,可以說是最健康的蛋白質—穩扎穩打才是贏家。但是現在一般人的觀念都是,某食物的蛋白質質量如何,取決于吃那種食物的動物成長多快,而的確有某些食物的蛋白質效率比值與價值都很高,這些食物就是動物性食物。

      紀錄片《渴望變革》(2012)海報。

      若我們只注重身體發育的效率,認為長得越快就一定越健康,就會促使人們選擇食用最“優質”的蛋白質。正如任何一個營銷人員告訴你的那樣,一款高質量的產品會立刻贏得消費者的信任。100多年來,我們一直被這種誤導性的語言束縛,并常常不幸地落入陷阱:更高的質量意味著更健康。

      這種蛋白質質量的觀念源起,過去并不為大眾所熟知,但至今仍影響深遠。比如,許多選擇蔬食的人到今天還會問:“我要怎么獲得蛋白質?”好像植物沒有蛋白質似的。就算現在大家已知道植物也含有蛋白質,但是由于它常被認為質量不好,因此仍會被質疑,結果就是,大家每次用餐時,都得煞費苦心從各種不同的植物性食物中去拼湊蛋白質,來彌補彼此缺乏的氨基酸。這真是矯枉過正!我們都知道,人體其實能夠借由極為復雜的新陳代謝系統,從每天所食用的各種天然植物蛋白中獲得所有的必需氨基酸,因此根本不必刻意吃更多的植物蛋白,或是費盡心力規劃每一餐。

      提供蛋白質不是唯一的方法

      我剛開始工作時,最重要的營養與農業議題就是設法增加大家的蛋白質攝取量,并確定這些蛋白質都是最優質的,這是當時同事和我都深信不疑的共同目標。我從小就知道,所有農場飼料中最貴的,就是用來喂牛和豬的蛋白質補充劑,而我攻讀博士學位時,有三年都在研究如何讓牛羊更快地成長,好讓人能多吃一點兒它們的肉,從而攝取更多優質蛋白質。

      我還是研究生的時候,堅信推廣優質蛋白質(即動物性食物)是非常重要的任務,而且,當時致力于研究蛋白質的不光是我,還有許多團體。

      紀錄片《飲食變遷》(2010)劇照。

      20世紀六七十年代,我一再聽到發展中國家有“蛋白質短缺”的情形。

      “蛋白質短缺”指出,全球饑荒與第三世界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是蛋白質攝取不足,尤其是優質(動物)蛋白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許多計劃紛紛出臺。麻省理工學院有一位知名的教授,曾經和年輕的同事在1976年提出以下論點:“充足的蛋白質供應量是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的不二法門?!彼麄冞€說:“除非補充適量的奶、蛋、魚、肉,否則(貧窮國家)以谷類為主的食物,不足以提供兒童發育所需的蛋白質?!?/p>

      為了解決這嚴重的問題,美國政府和一些大學有了如下舉措:

      ?麻省理工學院研發出一種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補充品,就叫作“廉價蛋白食品”。

      ?普渡大學培育出一種含有更多賴氨酸的玉米(賴氨酸是玉米蛋白質中“缺乏”的一種氨基酸)。

      ?美國政府針對奶粉生產企業提供補助津貼,以期提供優質蛋白質給全球的貧窮人口。

      ?康奈爾大學甚至派出許多研究人員,前往菲律賓培育具有豐富蛋白質的稻米,并發展畜牧業。

      ?奧本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研究,把魚肉碾制成“魚蛋白濃縮物”,給全球的窮人食用。

      聯合國及美國政府的“糧食換和平”計劃、重量級的大學和其他許多組織及學校,都大聲疾呼要以優質蛋白質來根除世界饑荒問題,而我通常都能獲得這些計劃的第一手消息,也認識組織和推動這些項目的負責人。

      舉例來說,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(FAO)的農業發展計劃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就相當大。該組織的兩名工作人員在1970年這樣說:“……就整體而言,蛋白質無疑是發展中國家最缺乏的營養素。這些國家的眾多人口大多吃缺乏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,于是健康狀況不佳,生產力低下?!眾W特雷是FAO中的重要人物,他甚至說:“(發展中國家)由于食物中動物蛋白的含量偏低,也缺乏多種食物來源,因此蛋白質的質量并不好?!彼瑫r強調,食用動物性食物與年收入之間有很大的關聯。他強力主張,應該增加動物蛋白的產量與攝取量,以彌補世界上“蛋白質短缺”日益嚴重的情形。他還提倡:“應該動員所有科學與技術資源,制造出富含蛋白質的新食品,或從目前尚未充分利用的資源中,擷取最大的利益,讓人類獲得食物?!?/p>

      任職于馬里蘭大學與美國商務部的布魯斯·斯蒂林斯也倡導攝取動物性食物,他在1973年承認:“雖然飲食本身對動物蛋白沒有要求,但動物蛋白的數量仍是整體飲食中蛋白質質量的指標?!彼^續指出:“供應充足的動物性食物是世界公認的增加全球蛋白質營養的良方?!?/p>

      提供蛋白質確實是改善發展中國家民眾營養狀況的重要方式,對那些熱量來源只有一種植物的人更是如此。但是,提供蛋白質卻不是唯一的方法,甚至不一定能維持長期健康。

      本文節選自《救命飲食:中國健康調查報告》(十年增訂版),小標題為編者所加。作者:T·柯林·坎貝爾、托馬斯·M·坎貝爾;摘編:安也;編輯:張進;導語校對:薛京寧。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,歡迎轉發至朋友圈。

     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

      大家記得將「新京報書評周刊」設置為星標

     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~

      《新京報·書評周刊》1月6日專題

      2022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

      標簽: 必需氨基酸 發展中國家

      相關閱讀

      国产A片免费视频